English

兵俑跑堂

●文化走笔
1998-06-13 来源:生活时报 ●王志宇 我有话说

70年代,人们对文物知之甚少,当骊山脚下的农民打井时偶然挖出秦俑头时,当地老百姓将这“泥人头”派上的唯一用场,就是用根棍子竖在麦地里吓麻雀。

如今,一颗秦俑头已价值连城,骊山的百姓也从此为拥有国宝而自豪。兵马俑博物馆沿途数十里,到处都陈列着兵马俑的仿制品,贵一点的数千元一尊巨像,便宜的十元钱一网兜泥俑。天南海北的游客,至此总要买回去以作纪念。那天我参观完兵马俑,出来顺手买了一兜子兵马俑复制品,等回去细细一看,实在是大失水准。没想到骊山老乡卖的这些纪念品,实在是糊弄洋鬼子的。瞧这个将军俑该是秦俑之精华,他本应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双尾长冠,双目炯炯,颊生浓髭。而这个纪念俑竟只见衣冠,不见精神。最难容忍的是他有一处致命的错误——穿了士兵的平头鞋。秦将军俑与士兵俑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将军的战靴前面是高高翘起的,官衔越高,翘得越高。这双平头靴使此兵俑成了非兵非将的“四不像”。

再看那兵俑,秦兵俑号称“科头锐士俑”,所谓“科头”,即“不著兜鍪入敌。”当时战国群雄中,唯有秦军有“科头军”。数以万计的科头锐士,不著盔甲,勇猛无比,常将戴甲之军打得丢盔卸甲、望风披靡。就是这样免胄挽髻、骁勇善战的“科头锐士俑”,被骊山老乡一塑,成了既像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又如饭馆里跑堂上菜的伙计,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想当初,秦俑头支在田里吓唬鸟,那是对历史文化的不恭;而如今将兵马俑纪念品弄得“四不像”,更是对历史文化普及的一种不敬。很难想象,五大洲的老外万里迢迢捎回去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纪念品,竟是带有太多缺憾的劣质品。于此,作为拥有此等历史荣耀的中国人,于情于理、于人于心总是有所不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